摘要:1980年7月,峨眉山风景区树木葱茏,在林木的遮挡下,游客们的身影若隐若现。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精神矍铄,他跟随同行几人一路上走走停停,不时交谈一番。经过跋涉,一行人深入峨眉山风景区,陡峭的山石给攀登者们增加了登山难度,此外前一天夜晚的一场大...
1980年7月,峨眉山风景区树木葱茏,在林木的遮挡下,游客们的身影若隐若现。
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精神矍铄,他跟随同行几人一路上走走停停,不时交谈一番。
经过跋涉,一行人深入峨眉山风景区,陡峭的山石给攀登者们增加了登山难度,此外前一天夜晚的一场大雨,让道路变得泥泞难行。
长者的额角慢慢渗出了汗水,但他依然兴致勃勃,审视着身边的草木山石。
崎岖的山路渐渐变得开阔,一行人朝着峨眉山名胜白龙洞(亦称白龙寺)走去。
该寺虽然建在山中,却香火兴盛,慕名而来的游人在寺内祈福。
一位正在祈福的老大娘无意间瞥见了登山前行的长者身影,她的情绪变得激动,一句话脱口而出:“你老人家才是活菩萨啊!”
原来,这位长者正是邓小平。
为何登山视察的长者被老大娘唤作“活菩萨”?
四川峨眉山白龙洞
而说起这次峨眉山之行,还要从1980年盛夏讲起。
四川省,是邓小平的故乡。
生于四川省广安市的邓小平,幼年时在故乡私塾接受教育,早年奔赴欧洲求学,学成后回国,投身于救国图存的革命斗争中,在华夏大地四处奔波。
身着军装的邓小平
新中国成立以后,邓小平成功领导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富强道路,在革命事业取得成功之后,为祖国未来殚精竭虑的邓小平,也并未忘怀自己的故乡。
他关注民计民生,亲自前往祖国各地视察,1980年6月30日到7月23日,邓小平前往陕西、四川、河南等地视察,踏遍山山水水,并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。
故乡是一片让异地游子时时牵挂的热土,常年为祖国四处奔波的邓小平,于1980年再度回到故乡四川,在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的陪同下,开启了峨眉山之行。
谭启龙旧照
峨眉山是我国的名山,位于四川峨眉山市西南,对于故乡的这座名山,邓小平曾指出:“峨眉山是一座佛教文化宝库,极有旅游开发价值。”
峨眉山的壮美风光名声在外,邓小平也肯定了峨眉山的旅游价值,他关注峨眉山旅游事业的发展,喜爱家乡山水。
1980年7月,峨眉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获得一条让人惊喜的消息,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将登山视察,他就是邓小平。
原四川省峨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田家乐,也于1980年7月4日收到分管峨眉山景区工作的中共乐山地委副书记刘继智的消息,接到陪同中央领导上山的任务。
为了迎接邓小平,田家乐等人事先将会议室收拾一下,为邓小平到来做准备,并和中央保卫局的人员在同年7月5日前去峨眉山火车站,迎接邓小平。
峨眉山壮美风光
当天中午,峨眉火车站驶来了邓小平乘坐的专列,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专列门口时,等待的人群“沸腾”起来。
邓小平亲切地与迎接人员打着招呼,还微笑着拒绝了接待人员们提出的短暂休息的请求,决定直接上山。
一同登峨眉山的还有邓小平的亲属,夫人卓琳、女儿邓楠等人,时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陪同。
不凑巧的是,前一日峨眉山市下了大雨,虽然雨后的空气清新许多,雨水“洗去”了空气里的浮尘,但是大雨让原本崎岖的山路变得泥泞难行。
邓小平并没有因为路况不佳取消这次峨眉山之行,因为登山是对身体与意志的磨练,他决定迎难而上。
黄山迎客松
实际上在登峨眉山之前,邓小平已经登上过黄山、崂山等国内高山,将足迹留在高山的邓小平,还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,给人启迪。
以黄山为例,1979年7月份,邓小平前往安徽等地视察、休息,期间欣然登上黄山,游览了黄山桃源亭等景点。
面对巍峨高山,邓小平给众人鼓气:“气可鼓不可泄,我们一定要上去,我们一定能上去。”
1979年7月,邓小平视察黄山,在黄山始信峰与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演员合影
巍峨黄山没有消磨邓小平的意志,凭着毅力与体质,邓小平登上海拔超过1600米的始信峰。
邓小平登上始信峰时,恰逢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在始信峰拍摄电影,邓小平与演员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。
下山后的邓小平听取了安徽省委等机构的汇报,他高瞻远瞩,看到了黄山旅游的良好前景,针对服务质量、保护山林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登黄山的过程中,邓小平还提出了“特殊”规定,其一不宣传自己的到来,其二不妨碍群众登山,时刻考虑到人民群众。
在登峨眉山时,邓小平同样秉持着这种“低调”的作风,乘着专列来到四川的他,为了登峨眉山换乘普通的面包车,既不用警车在车前开道,也不安排车队尾随。
大雨给登山增加了不小的难度,载着邓小平的车辆朝着景区公路终点双水井行驶,途中邓小平遇到几位四川林学院的大学生。
邓小平
邓小平亲切地询问年轻人是否适应山上的艰苦生活,和繁华的城市相比,山区交通不便,基础设施相对不足,条件比城市艰苦。
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不仅不怕困难,还有着炽热的壮志,他们喜欢在山区生活,立志在山上搞一辈子研究。
听闻年轻人的志向以后,邓小平赞许了他们的态度,还对年轻人们说出勉励的话语:“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啊。”
车辆沿着盘山公路驶至双水井之后,一行人还需步行10公里左右方可登上主峰金顶。
峨眉山景区记述邓小平视察双水井等景区的碑
因为大雨的缘故,道路泥泞不堪,加之金顶海拔较高,更年轻的邓楠一行人继续朝着金顶攀登,而邓小平在众人的劝说下不再登顶。
在和众人的谈话里,邓小平听到峨眉山最高峰超过3000米,比黄山最高处高出1200多米,仍有着不服输的劲头,他双手叉腰笑着说:“三年后再来,我一定要登上金顶!”
邓小平在双水井察看了《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图》,针对峨眉山风景区的规划听取了汇报。
汇报人员说到“退耕还林”的问题时,邓小平针对“还林”提出了问题,询问汇报人员还有什么样的林。
1980年7月份,邓小平在峨眉山风景区听取景区总体规划汇报
当听到答案是“当地杉、柏、桢楠……常绿乔木混交成林”时,邓小平指出,造林也要注意色彩的完美,“山林就像人的穿着一样”。
改变了计划的邓小平一行人随车返回净水村,决定游览峨眉山盛景。想要前往万年寺,需要下车步行,一行人在同年7月5日下车徒步登上峨眉山万年寺,夜间在万年寺休息。
邓小平一行人在峨眉山万年寺巍峨宝殿前
当天晚上,峨眉山管理局为邓小平一行人准备了简朴但有特色的晚餐,在历史悠久的古寺品尝具有地方风味的美食,邓小平依旧保持着朴素的态度。
餐桌上苦笋酸菜汤等美食让人大饱眼福,散发着浓郁的香气,邓小平不愿服务人员提供更多餐品,连忙说:“四菜一汤好,什么也不再要了。”
吃完午饭,天色渐晚,映照在万年寺建筑之上的金色余晖渐渐褪去,峨眉山慢慢陷入了沉寂,而这场峨眉山之行并没有停止。
次日清晨,经过一夜休整,邓小平一行人的精力已经恢复,昨日没能仔细游览万年寺的邓小平,在早饭过后游览了万年寺。
在看了明月池、“第一山”碑等景点之后,邓小平等人离开万年寺,继续着游览之路。
峨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为各种药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,景区内不乏出售峨眉山特产药材的药农,他们支起药摊,在药摊上摆放着天麻、黄连等众多药材。
在游览的半途,邓小平等人便遇到了支摊卖药的药摊,琳琅满目的药材吸引了邓小平的目光。
看到很感兴趣的邓小平,售药的药农向邓小平介绍了各种药的名字、药性等内容,邓小平听得津津有味。
他亲切地与药农沟通,仔细地听着药农的介绍,对峨眉山景区的植物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听完讲解以后,邓小平得知峨眉山景区内,约有高等植物3200多种,还有1700种左右的药用植物,不由地称赞峨眉山是“一座宝库”。
峨眉山不仅耸立着各种人文景观,展现出古今民众的建筑能力和审美水准,还“容纳”了林木山石,折射着自然景观的魅力与价值。
峨眉山景区万年寺等景点和数量繁多的药草,相继给邓小平带去了惊喜,一场别样的“邂逅”也发生在这次峨眉山之行中。
正值盛夏,草木葱茏,枝叶浓翠欲滴,散发着生机,山间还有山泉撞击山石产生的响声,白天的峨眉山生机勃勃。
峨眉山的日出
优美的景致吸引了众多游人,景点“古功德林”更是行人熙攘,邓小平等人走过游山古道,朝着另一景点白龙洞走去。
白龙洞又名白龙寺,该景点有游人祈福,一些祈福的人一路默念,走在登山路上。
在登山的过程中,对路上遇到的老乡、游人,邓小平均有着亲切的态度,他乡音不改,用浓厚的乡音与游山群众交谈。
邓小平登峨眉山留影
穿着朴素、面容和善的邓小平,在登山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大娘。
老大娘正在祈福,无意中看到了邓小平,不由得向邓小平高呼:“你老人家才是活菩萨啊!”
邓小平亲切地拉着老大娘的双手,向这位老人询问她的年纪,老大娘笑逐颜开,满心欢喜地回答:“我今年满76岁喽!”
邓小平听了老大娘的答案,高兴地回应老大娘:“我们还是‘老庚’呢,日子过得好吗?”
“老庚”是四川等地的方言,意思是同龄人,常常被用作同龄人之间的亲热称呼,邓小平用“老庚”再度拉近了和民众的距离。
听到邓小平提出的问题,老大娘更是欢喜,她欣然回答道:“比以前好多了,现在政策好,大干大发,小干小发,哪个还不甩开膀子干?”
在好政策的影响下,勤劳的人民群众们用努力和拼搏改变了生活面貌,过上了更好的生活。
听到老大娘的回答,邓小平同样十分高兴,他连连点头,口中不住说着:“好,好,好……”,听到人民群众日子过得好,邓小平打从心底里高兴。
在游览峨眉山景区的途中,他不仅观赏峨眉山名胜,还关注着身边往来的人群,与游客们热情地打招呼,向当地农民发出亲切的询问。
民计民生被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,他用亲切和善的态度,温柔地对待峨眉山之行“邂逅”的群众。
经过岁月的锤炼,自然的雕琢,峨眉山孕育着数量繁多的植物,在盛夏时节散发着勃勃生机。峨眉山风景区的游客往来其间,欣赏着如画般的美景,醉心于层峦叠翠、怪石秀峰,但邓小平却心系民生,游览时还询问群众的生活状况。
不仅如此,邓小平还认真视察峨眉山的景点、资源、地貌,感受人文、自然景观的不同魅力,长期的历史积淀,赋予峨眉山景区浓厚的人文价值,针对峨眉山景区的规划,邓小平说道:
“要搞好规划,合理开发,综合开发。要加强管理。办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!”
正如邓小平对待老大娘的亲切态度那样,邓小平秉持着亲近民众的信念,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峨眉山之行。
在考察峨眉山之前,邓小平就已经对谭启龙和接待人员进行谈话,表示自己这次上山,不能够影响地方工作,不许封山,以免游客无法游山。
对邓小平而言,自己也是一名游客,徜徉在峨眉山的山水盛景里,与其他游客一样,是参观休息,所以应该互不干扰,不能打断其他游客的旅游计划。
正因邓小平不摆“官架子”,亲近民众,才能与当地各种职业的群众亲切交谈,针对不同身份的群众,邓小平进行了不同的谈话。
邓小平与群众亲切交谈
面对在山上研究的大学生,邓小平鼓励他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拼搏劲头,面对路上偶遇的老大娘,邓小平询问她的年龄、生活状态,为她越来越好的生活高兴。
在万年寺住下以后,邓小平还关心其他游客的吃住问题,因为峨眉山景区游客众多,邓小平担心自己一行人的游览,影响到其他游客的吃住。
在得知300余名游客吃住无忧时,邓小平才放下悬着的心,在万年寺安心入住。
他在峨眉山景区的很多谈话,都与景区游客游览、群众生活相关,在游玩途中,邓小平还保持着关心群众的作风,把群众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。
登山途中的一场场谈话,体现着邓小平对群众的关怀以及他心中“平等”的认知,身为国家领导人,他并没有拉开和群众的距离,用手中权力谋求“特权”,而是视自己为普通游客。
对人民群众而言,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好领袖,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,邓小平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,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。
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邓小平和陈云的旧照
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不畏苦难,带领民众走出困境,走向富强。
在经济条件改善以后,普通群众们衣食住行的基础愿望得以满足,能够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幸福的生活,在领导人的领导下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很多人祈福拜菩萨,为的就是家人身体安康、生活富足安定,从改革开放以来,民众的生活状态有着突出的改善,这正是老大娘敬重邓小平,唤他“活菩萨”的原因。
邓小平面对老大娘的称呼,依然没有架子,他拉着大娘双手,和她聊起了年龄、生活情况。
在游览峨眉山景区的过程中,邓小平不仅展现出不畏苦难的坚强气魄,敢于挑战自然,还时刻关注着民生民计。
游览期间,陪同邓小平的四川领导提到山区农民的生活情况,邓小平强调:“山区农民居住分散,生活很苦,政策要放宽,让山区尽快富起来。”
山区的条件相对艰苦,邓小平走过祖国的山川秀水,深知山区农民的不易,想要让山区尽快富起来。
领略了峨眉山的壮美风光后,邓小平在人文、自然景观里看到了峨眉山景区的价值,不仅称它是“一座宝库”,还称它是一个“文化型的风景区”。
峨眉山金顶
讨论到峨眉山的规划情况时,邓小平对景区开展退耕还林的行动予以肯定,同时也强调了要“加强保护”。
山区毁坏林木的行动,会提升水土流失的可能,这一现象不仅会破坏山区环境,还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安全隐患,因此邓小平指出要“好好保护”峨眉山。
对于山区致富的问题,峨眉山的丰富药用植物资源、景区的秀美风光等,均能为峨眉山产生经济效益,邓小平提出要放宽政策,合理、综合开发峨眉山景区,为峨眉山的开发指明了方向。
和游黄山相同的是,邓小平在峨眉山游玩时的谈话中,同样体现了他对旅游事业的长远目光和不畏苦难的坚强品质。
他鼓励黄山“要有点雄心壮志,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”,他要求峨眉山“办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”。
他的教导贴近现实,是他实事求是精神的折射,他亲临名山大川,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山河,目睹各地的名迹盛景,指引着各地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的未来。
邓小平旧照
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: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”,正如他所言的那样,他始终认同自己的这一身份,为国谋发展,为民谋幸福。
峨眉山之行是短暂的,但却给人们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。
身为国家领导人,邓小平守护着国与民,为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倾尽所有,为工作奔波忙碌,即便是景区的短暂休整,也不忘关注民生民计、景区发展。
他在黄山、峨眉山之行里,均不摆“官架子”,把自己视为普通的游客,与群众打成一片,拉近与群众的距离,借助谈话了解群众的生活。
老大娘对邓小平的“活菩萨”的称呼,对应着邓小平卓越的工作成果,是埋藏在人民群众内心的真情实感。
1997年2月19日,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邓小平在北京逝世,时年93岁。
1997年邓小平与世长辞,举国同悲
伟人已逝,精神长存,邓小平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身影仍历历在目,1980年7月份的这次峨眉山之行,留下诸多珍贵留影,记录着邓小平的足迹。
老大娘的一句“活菩萨”说出多少民众的心声,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领导下,祖国一步步走向富强,如今仍在朝着更辉煌的未来稳步前行。